【校园故事】美学课堂里飘出的歌声

发布者:admin_sw发布时间:2020-12-23浏览次数:1728

武职网讯(通讯员 蒋媛媛)“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美存在于心里”、“美是整一”、“美是自由与和谐”……美到底是什么呢?美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又如何指导我们创造未来呢?“美的呈现与传承始终包含着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我们要从实践中去认识这一切。”一个学期以来,李旭老师带着食品19301班的学生以“美”为主题展开了探索

艺术作品的价值并不是直接呈现的在观众面前,但我们却要从作品的外显元素中,去感悟创作者注入的生气,去追索意蕴,作品的外形以及其构成元素就是在引导我们想象、思考并领悟其中的意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要更抽象,更深远,体现出情感、风骨、灵魂和精神。艺术家将理性以感性分解,所以,美是可感的;而我们,总是以感性去追寻理性,这一过程令人愉悦、使人振奋。从首堂课开始,李旭就逐步引导学生从广袤的外延中去捕捉美的内涵。

李旭认为,美学课堂也是一个让孩子们领略中国之美的绝好机会。中国之美深藏于古籍中的每一个文字符号中,暗含在亭、台、楼、阁的一砖一瓦里,刻画在上下五千年的每一寸光阴里,也彰显于中国人日常的礼仪之中。在美学课上,李旭利用多种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带着孩子们领略了中国辽阔的疆土与山川之美,从中西比较的视角赏析了中国的建筑之美,从古今中外的不同流派到不同书体的经典碑帖展现绘画和书法之美,从角色行当的装扮、“四功五法”和表现形式中品味中国戏曲之美,也通过全班集体吟唱中国传统革命歌曲来领会中国精神之美。

我们每次上课前都会唱红歌,李老师会给我们讲清楚歌曲的时代背景,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唱歌就更能理解整首歌曲。通过吟唱红歌,又能加深理解中国近代历史,一来二去,人一下子仿佛就开阔了许多。”食品18301班刘珍宝同学总是不断在回味学习的过程

“一段段歌词在节奏、韵律的带动下,所包含着中国人的品质和精神也格外凸显。我不仅感受到这种精神,而且想努力唱出来……我热血沸腾,对祖国的归属感也越发强烈。”陆威同学是班级的心理委员,上课一直坐在前排,他认为近距离似乎更能加深这种美好的感受。

左图为陆威同学为课前唱红歌做准备右图为李旭为同学们讲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音乐本就是人类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反应。通过有规律的高低、长短、快慢和强弱的声音组合形成音乐形象,诉诸听觉,激发美感。红歌表达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时间性表演艺术。李旭以历史时间为轴,精心挑选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曲目进行教唱。从长征时期的《长征组歌之四渡赤水》,到抗战时期的《太行山下》,运用合唱、独唱、重唱等多种表演形式展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抗美援朝时期我们唱着《我祖国》,建国时期我们再次《歌唱祖国》,歌唱出中国人民止不住的自豪之情;改革开放迎来了《春天的故事》,到新时期我们再度高歌《我和我的祖国》,饱含着我们作为中国人的幸福与骄傲……

“我记得李老师教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我的祖国》,歌曲中描述了田里的稻花、河里的白帆、艄公的号子和温暖的大地,歌曲深情却很有力量,让人感受到磅礴的气势。我瞬间就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们在上甘岭战役中的顽强拼搏是在表达对祖国、对人民满满的热爱。这首歌很特别,它好像唤醒了我。”张燕同学是班级的文艺委员,每一次唱红歌她都积极担任小指挥,她希望能和老师一起给同学们一个节奏,激活大家心中那与生俱来的中国精神。 

图为李旭老师指导学生课前唱红歌

在美学课堂上教唱红歌,李旭坚持了三年。他要求学生课前必唱,且指定曲目必会。李旭还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演唱,有时是男生独唱,有时是女生独唱;有时是小合唱,有时又是大合唱,还有时是班内轮唱或班级间比唱。李旭总在尝试用不同的表演形式让学生感受美的力量。以中国美作为一个观察入口朝世界看去以现在为一个时间基点朝过往追溯。在探寻的过程中,我们总能拾起这一片一片的美若能将这些美集合起来再铺展开去那将会是何等的壮丽辽阔

美是一种视角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它以真和善为前提,包括人的行为道德,在实践中体现并运用于实践。对美的深度理解总是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美究竟何以可能?唯有通过教育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美,让学生沉浸于美,让学生追逐于美,美便引入眼帘,美便绕于耳边,美就常驻于学生心间。继而,渗透于岗位,深嵌于岁月,最终,唱响了生命,充盈了未来。

(审核:肖伟)